澳洲assignment代写思思分享 我第一次接触学术写作,是在大学的暑期实践,而那一次的经历给我带来一个颇为“鸡贼”的经验之谈:善于进行跨学科选题,有助于开展研究。
那一次,我们跑到了阿坝州小金县调查酿酒葡萄产业,研究政府控制收购渠道行为对价格的影响。为什么想到这个选题呢?因为我们学院有几笔暑期实践的奖学金可供申请,一个是关于农业问题,一个是关于民族问题,一个是关于贫困问题。当时我们就想到了一个薅羊毛的办法:去经济欠发达的民族自治区,研究一项当地特色农业生产中的经济学现象,不就一下子可以申请三笔奖学金了吗?后来我发现,真正的学术研究,在选题时也要讲究一些类似的技巧,通过找到一个能将不同问题连接起来的选题,作出跨领域的研究。
那一次的暑期实践,还带给我另外一个关于论文选题的启示:既要具备创新点,也要具备和学科的结合点。
当时有一个支队,报了这样一个选题:
赴天津调查狗不理包子有没有十八个褶。
结果选题被学院毙了。这个团队痛定思痛,改了一个表述方式,说是要调研传统工艺的保护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结果学院勉为其难地同意了。
为什么这么一改就通过了?因为新的问题满足了研究选题的基本要求:要有创新点,也要有结合点。创新点很简单,要么就是别人没做过,要么就是别人做过,但我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或方法。至于结合点,就是要将一个学科的训练和一个有意义的现实问题相结合,透过现象总结出一种规律。
然后,就要“广积粮”,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这里也分享一点个人在担任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时的经验之谈:
要确保研究的独创性,在阅读文献时就要特别注意一点:区分哪些是文献观点,哪些是自己的思考。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要善于使用pdf的批注功能,不要怕动键盘,如果看到有重要的数据或者文章作者有意思的观点,打算在自己的研究中引用,就要标记出来并且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写一段评语。这其实就是一个将他人的思考成果转化为自己的思考素材的过程,一定要将自己的对观点的评价结合到研究之中,这也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避免抄袭的关键一步。
除了要勤加批注以外,还有一个地方需要多动笔,就是记下文献关键部分的位置。我刚开始做研究助理的时候,往往一周读了七八篇文献,下周见老师开会,脑子里各种小人在吵架,一会这位教授说几句,一会想起来那篇文献的作者还反驳了一段,但一说是在哪里看到的,就不记得了。后来我发现,阅读文献的时候,为了方便日后引用,应该自己创建一个文档,在这个文档中总结每一个有用数据或者相关论述过程具体出现在哪一篇文献的第几页第几段,这样等到需要引用的时候就可以按图索骥了。
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具体写作的行文风格。这里我说一个侧面:要特别注意摆脱高中作文写作风格的负面影响。
很多初入大学的朋友,可能被高中的写作教学耽误了,养成了非常不好的写作习惯,进而也影响了思考问题的方式。举一个例子:如果让你论证,逆境能让人取得更大成就,你会如何行文呢? 要是按高中作文的讨论,我们恐怕又得请出司马迁,请出孙膑,让他们一次一次遭受非人的折磨。但这里我要问一句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到底是经受过宫刑的人获得成功的概率更大,还是健康的,所谓“无病到公卿”的人取得成功概率更大?有了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高中作文的议论文行文方式存在一个硬伤:从孤立的实践中总结所谓的“规律”,关注特例而忽略普遍情况。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高中作文不重视认定事物的性质,不重视定义。还是刚才那个问题,什么叫“逆境”,身体残疾或者遭受贫穷,身患重病或者父母双亡,逆境的定义是什么?取得成就的定义,又是什么?司马迁,司马懿和C罗纳尔多,都算是取得了成就吗?如果你开始考虑定义问题,就已经距离独立思考迈出了很大的一步。感受一下,如果我们写一篇文章,分析论文被引用次数前十名的法学家,在各自16岁时的家庭收入水平,就更加像是一篇有意义的研究,因为这一研究给成就做出了衡量指标,论文被引用次数,也给逆境的大小赋予了尺度,就是年少时的家庭收入,这样的写作方向,才能呈现出一个思考的过程。
—
这里说的,只是个人对于学术研究和写作一点非常不成熟的思考。最近我收到知乎编辑老师的邀请,要开一场关于大学生如何独立思考的live。结果我在准备的时候稍微跑偏了一下,准备了比较多关于如何进行研究的内容。
但事后想想,写学术论文,呈现思考的成果,不也是独立思考的一部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