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篇澳洲学校的英文论文,可能会有同学不知道该从哪个部分开始写。其实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太一样,主要还是看大家的写作习惯和自身的水平。但对于新手来说,Introduction和Abstract这两部分还是等最后再写比较好,下面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一般而言,建议从Methods and Materials开始写最好。M&M这一部分绝对是整个论文里头最好写的,从这里入手,既简单又轻松,有助于慢慢理清后续的思路。

写完M&M,接着就可以写Results。Results的写法其实很单一,就是陈述你数据分析的结果和主要结论。最主要的一点是要保持你结论的逻辑关系和递进顺序,千万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建议从简单的统计手段,比如描述性统计、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开始,逐渐往其他不怎么常见的、较为复杂的统计手段上写。当然,这不是严格的要求。

Results之后是Discussions。Discussions的写法大概有两种。一种叫做一事一议型,主要在结论之间的递进关系并不是很强的文章用的。另一种叫做由此及彼型,这些结论之间的关系递进性很好,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强烈。不论哪一种,写法上都要注意从Results的结论逐渐扩展,推广到更为普遍的层面上,由小及大。千万不能只重复Results的内容,也不要反复地说车轱辘话。我看过一些论文,Discussions部分只是把Results的结果用文字表述了一遍,至于这个结果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格局、什么过程引起的这样的结果、过程背后的机制是什么,以及根据这个机制可能预测什么,都没有。这种文章肯定是烂文。即使说我的结果揭示不了什么机制,也没有什么预测力,但好歹要进行一些探讨。讨论嘛,决不能仅仅陈述结果了事儿。

另外个人还有一个建议,就是要在Discussions里面加上一个uncertainty的内容,简述可能引起结果不确定性的原因。这个不是自曝其短,这个是为了堵审稿人的嘴。大家可能都碰到过非常奇葩的审稿人,要求补统计、补实验、补数据。补统计可能还好做,可是补实验、补数据,有的时候真的是完全做不到。写上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告诉审稿人:老娘的东西是不太靠谱,但老娘知道哪不靠谱,而且告诉你们哪不靠谱,你们别再折腾老娘了。有很多时候,这种自己坦诚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比藏着掖着等审稿人问出来,态度上就要好得多。

Discussions写完,就可以回头写Introduction。Introduction的写法和Discussions正好反着。Discussions是由小及大,Introduction是由大到小,从一个宏观的大背景下,逐渐浓缩到你的科学问题上。比如说从全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灭绝上,浓缩到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上,浓缩到动物新陈代谢对保护的意义上,再浓缩到大熊猫拉屎频率的研究上,最后提出针对大熊猫拉屎频率,本文提出如下三个问题……这时候你就会看到Introduction最后写的好处了。

论文提出的科学问题通常很具体,但是你要上升到足够的高度,就必须为其寻找大背景和更为基本的科学问题。不同层次的科学问题之间可能有多种衔接方式。咱还是拿大熊猫拉屎频率来说事儿。大熊猫拉屎频率,可能寻找的大背景和基本的科学问题有哪些呢?一般来想,就是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物保护之类的。这很好扣,但是怎么具体到你研究的科学问题上就有很多条通路了,比如说拉屎与大熊猫的领地效应,比如说拉屎和大熊猫的食物供给,比如说拉屎和大熊猫的传染病情况,比如拉屎和外界环境刺激等等……切入点在哪里,一开始必然是很模糊的。而写完Discussions之后,Introduction写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嗯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写完Introduction后,需要做的就是通读全文,寻找逻辑上的违和点。最好是找几个人通读一遍,因为你觉得逻辑顺畅的地方,其他人未必会这么认为。